学院新闻

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日 

 第18教学周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举办“2025感知与具身智能高级研讨会”

作者:赵语涵  发布时间:2025-07-28 10:59  点击量:

7月21日至7月23日,“2025感知与具身智能高级研讨会”在燕山大学世纪楼2103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由ACM中国理事会和CCF物联网专委会主办,ACM中国理事会秦皇岛分会和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承办。本次会议特邀来自国内各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位专家,共组织了5场特邀报告和2场专题研讨会,我校和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等高校师生近50余人参会。程序委员会主席、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林主持本次活动。

研讨会上,ACM中国理事会主席、北京邮电大学马华东教授,CCF物联网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孙利民研究员,燕山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齐跃峰教授,以及ACM中国理事会秦皇岛分会主席、燕山大学刘文远教授先后致辞。各位嘉宾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一致期待通过本次研讨会进一步推动学术交流,促进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马华东致辞

孙利民致辞

齐跃峰致辞

刘文远致辞

会议正式进入专家特邀报告阶段,马华东教授首先作了题为《视频物联网探索与展望》的专题报告。报告回顾了物联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并详细介绍了视频物联网网络架构、移动视频智能传输、云边端协同视频计算等当前在视频物联网方向进行的若干探索与研究进展,报告的最后对人工智能时代物联网发展的一些开放性问题进行了展望与讨论。

马华东作报告

孙利民研究员作了题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思考与实践》的专题报告。工控系统作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神经中枢,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网络空间对抗的首选目标。报告结合实际关键基础设施,总结了工控系统的特征与安全现状,提出其面临的关键挑战,并结合目前对工控系统安全研究的不断探索,探讨了对相关关键技术和未来趋势的思考。

孙利民作报告

ACM中国理事会副主席、北京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刘云淮教授作了题为《大数据和大模型的数理基础》的专题报告。报告针对当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宏观经济和海关监管等领域的实践经验与教训,与大家分享了对深度神经网络、大模型等技术数理基础的反思,关于其可靠性、解释性进行了详细讨论。

刘云淮作报告

23日上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杨铮副教授首先作了题为《面向多机协同导航的边缘智能计算平台》的专题报告。在无人系统导航应用中,同步定位与建图(SLAM)技术已成为自主驾驶、机器人感知、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系统的底层支撑技术。报告介绍了团队近年来利用边缘算力提升视觉SLAM系统在移动设备上运行效率等相关工作,并以工业巡检应用为例,讨论了支持多机协同SLAM的边缘计算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杨铮作报告

吉林大学王恩教授作了题为《群智感知中时空数据补全关键技术研究》的专题报告。随着智能设备和无线传感技术的发展,群智感知可高效采集大规模异构时空数据。报告介绍了基于云计算平台,利用时空关联特性,在仅获取部分数据的情况下对未观测区域进行精准推断的研究进展,有效提升数据补全与预测能力,助力环境监测、城市规划与交通管理等应用的智能化发展。

王恩作报告

22日下午,王林教授和马华东教授分别主持了“特色化高起点人工智能学科发展专题研讨”和“ACM中国与CCF物联网专委会专题探讨”两场专题研讨会。

会议现场合影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深化了校内外学术交流,也为感知与具身智能领域的前沿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会专家围绕多个关键方向分享了研究成果与前沿思考,为与会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拓展学术合作网络,推动交叉研究发展,积极营造开放、协同、创新的科研氛围。